追根溯源,探求科学经纬脉络

1976年 丁肇中博士在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获得诺贝尔奖工作照

物理, 1976, 科学家, 诺贝尔奖 The Nobel Prize, 院士

(正面)

(背面)

 

丁肇中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复旦大学荣誉教授。丁肇中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精确检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 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
  • 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 1965年发现反氘核;
  • 1967年测量电子半径,发现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半径小于10E-14厘米;
  • 1969年测量普通光和有质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间的转变,证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变成矢量介子,同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
  • 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 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贡献,
  • 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
  • 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 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1979年发现胶子喷注;
  • 1989年确定三代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
  • 1994年起领导AMS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发现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
  • 2015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

 

丁肇中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精确检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 物理
  • 1976
  • 瑞士日内瓦
  • 手稿信札印鉴签名
  • 银盐照片
  • 1945.81
  • 24 × 18.2 cm
  • 科学教育,科学史研究,科学文创,科学收藏

A para

B Para

C Para

我们提供藏品数字版本服务,如需学术交流,敬请垂询

友情链接:静远嘲风 图研素材站

凿空科普博物网 HISTORY OF SCIENCE MUSEUM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04529号-9     

Privacy Policy / Terms of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