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11月25日 光绪三十二年 法国《小日报 le petit journal》
屡败屡战的 桑托斯杜蒙 的最有名的编号14 Bis号飞机试飞现场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及记者
桑托斯·杜蒙特,1873–1932,巴西航空发展的先驱,有动力装置的气球和重于空气的航空器的研制者和飞行家。在欧洲一度被称为航空之父,在巴西仍保持这一称号。
人物生平:
出生
1873年7月20日生于巴西马讷吉内斯州卡班古村。杜蒙特从小对于机械学却有着浓厚的兴趣。
1891年,父亲将18岁的他带到巴黎上大学,在这期间,杜蒙特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研究气囊飞艇和制造摩托飞艇上。
飞艇试飞成功:
1898年,杜蒙特制造的第一个名叫“巴西”的气囊飞艇成功地升到了巴黎上空,引起轰动。
1901年10月19日,他设计的一只香肠形状、带有20马力引擎的“桑托斯·杜蒙特6号”动力飞艇正式起飞,并绕埃菲尔铁塔转了几圈,在观众的欢呼声中,飞艇掉头飞往航空俱乐部所在地巴格特勒,最后缓缓落地。杜蒙特也因此获得了法国航空俱乐部颁发的10万法郎重奖。
在钻研数年后,杜蒙特终于设计出了一种他取名为“14bis”的飞机。按照现代人的眼光,当年杜蒙特乘坐的这架双翼飞机显得有些笨拙,飞机的骨架由铝和竹子做成,上面蒙有丝绸,一个24马力的发动机装在飞机的尾部,导航装置突兀地安放在前端,杜蒙特本人则站在一个篮子里。
1906年7月,飞机首次试飞,但没有成功。9月7日,飞机终于离开了地面,但仅支持了一会儿。
1906年10月23日下午,当发动机的功率增至50马力后,在数千名巴黎人的目睹下,飞机升到3米空中,足足飞了60米。巴西人认为,这次飞行才能算是人类“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飞机”的诞生。
被莱特兄弟抢先申请专利
1906年11月12日,杜蒙特的14bis飞机又在6米高度飞行了220米,打破了当时所有飞行器的世界纪录。而直到1908年,莱特兄弟才开始真正在欧洲进行了第一次表演飞行。
1909年,杜蒙特又成功试飞了他设计的第5代飞机“少女号”,它又小巧又快速,是真正实用的轻型飞机。然而,杜蒙特研制飞机全部的动机都是基于兴趣,也根本没有美国人的专利观念。但莱特兄弟却及时申请了美国的专利,并成立了自己的飞机制造公司、接受美国陆军部的第一批订货,让杜蒙特十分郁闷。更不幸的是,1910年,在一次撞车事故中杜蒙特受到重伤,他再也没心思研究飞机了。
最终的遗憾
1916年,杜蒙特离开巴黎回到巴西。当时巴西人压根不知道他的惊世成就,而邻居也只把他当作一个有钱的病人。
1932年杜蒙特难耐寂寞和病痛的双重折磨,焚毁了所有有关飞机研究的手稿、信件、图片和资料,上吊自杀。
人物殊荣
2006年10月23日,是杜蒙特发明第一架飞机升空100周年。巴西总统也将他称为“国家英雄”,而迄今只有9人获得这一殊荣。据悉,23日巴西人将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纪念他们心目中的“飞机之父”杜蒙特,巴西的空军基地将免费开放。如果天气允许,一架14bis的复制品将飞上首都巴西利亚市上空。
16年8月6日,在巴西里约奥运会的开幕式文艺表演上,出现了一架简陋的白色飞机。一位穿戴整齐的绅士驾驶着它,从表演场上临时搭建的跑道“起飞”,冲向里约的夜空。这个表演桥段所反映的,便是巴西历史上著名的飞行先驱阿尔伯托·桑托斯-杜蒙特 (Alberto Santos-Dumont) ,和让他在飞机领域一举成名的“14-bis”飞机。不过,杜蒙特的人生并非只有这一个“高光时刻”;在飞艇和飞机这两个曾经并驾齐驱的航空领域,他都留下了值得称道的成就。
1873年7月20日出生的杜蒙特,是他的父亲恩里克·杜蒙特 (Henrique Dumont) 的第七个孩子。老杜蒙特是一位定居巴西的法国裔工程师,善于改进农业机具。1881年,他运用自己毕生所学,在圣保罗州建造了一座咖啡种植园。以当时的标准来看,这是一座“高科技农业园区”。它在此后的10年时间里,让杜蒙特家族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成为巴西的“咖啡大王”。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小杜蒙特不仅精通所有农业机具的操作技术,而且对机械颇为着迷。家里购买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 (Jules Verne) 的科幻小说,也让小杜蒙特对天空和飞行满怀憧憬。
1891年,不幸降临到这个家庭。老杜蒙特在骑马巡视农业机具的时候,不慎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虽经抢救保住了性命,但丧失了劳动能力。他只得卖掉自己的农场,带上全家到欧洲疗养求医。
此时的欧洲,(氢)气球和飞艇研究正是热门的领域,很多人正在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成果“变现”。作为航空研究中心的巴黎,有不少从事这一类生意的人士。随家人到巴黎后不久,小杜蒙特就结识了一位气球操纵员。他可以带游客上天做两个小时的体验飞行,但索价高达1200法郎。不仅如此,由于气球随风飘行,降落地点不可控,游客必须支付将气球运回出发点的费用;如果气球在起降、飞行和随后的运输过程中损坏,维修费用也同样需要游客买单。
尽管身为“富二代”,但小杜蒙特仍然理智地放弃了跟随那位气球操纵员体验飞行的机会。他后来回忆说,1200法郎是一笔巨款,如果飞行的体验很糟糕,钱自然打了水漂;即使飞行的体验很好,他也并不能只通过一次飞行,就获得与之相关的全部知识,再自己动手做一次类似的事情。所以,这笔钱不如投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1892年,老杜蒙特伤势恶化,不治离世,小杜蒙特则在巴黎追逐自己的航空梦想。此后的4年里,他学习了成为一个气球设计师和操纵员所需的各种知识,而后才回到巴西。但仅仅过了一年,他就开始想念巴黎的航空创新氛围,于是决定返回法国。上船之前,他无意中买下了一本科研报告,而正是这本书,使他决心将设计气球作为毕生事业。
原来,欧洲不久前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位名叫萨洛蒙·奥古斯特·安德烈 (Salomon August Andrée) 的瑞典探险家,试图乘坐气球抵达北极点,气球失事坠落,虽然安德烈和两位同伴在极地顽强求生,但最终还是不幸身亡。而杜蒙特买下的这本报告,就是为安德烈建造气球的两位工程师所写。到达巴黎之后,杜蒙特拜会了这两位工程师,并师从他们学习气球设计。
但在1898年设计建造了“巴西”号气球之后,杜蒙特随即转向了软式飞艇的研究。和很多航空前辈一样,他意识到只有设法控制飞行方向,才能真正让航空运输走向实用。事实上,此时的法国已经在飞艇领域有了不少技术积累。1852年,亨利·吉法尔 (Henri Giffard) 就使用一台3马力的蒸汽机驱动螺旋桨,使一艘原始的飞艇获得了大约10千米的时速,并驾驶它完成了一次基本受控的空中旅行。到1884年,法国军人夏尔·列纳 (Charles Renard) 和阿尔蒂尔·康斯坦丁·科赫布斯 (Arthur Constantin Krebs) 使用更为轻便和高效的电动机和蓄电池作为飞艇的动力,建造了第一艘可以在起飞之后回到出发点着陆的飞艇“法兰西”号。
循着前人的足迹,杜蒙特着手设计自己的飞艇,不过最初的两件作品却连遭失败。他的飞艇是没有骨架结构的软式飞艇,而他又使用了过于狭长的气囊。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意味着大量的薄弱环节,稍大的侧风就可能导致漏气,令气囊难以保持形状,进而使飞艇失控。于是,在1899年下半年,他将第三艘飞艇的气囊有意设计成短而粗的形状,强度果然大幅提升。
这时候,面临世纪之交的欧洲人,开始憧憬新世纪的交通运输模式,比如高速度的空中航线网络。为了鼓励飞行器走向实用,号称“欧洲石油大王”的法国富豪亨利·多伊奇·德·拉·莫尔特 (Henri Deutsch de la Meurthe) 在1900年4月设立了著名的“多伊奇奖金”。他规定,任何人驾驶任何类型的航空器,从巴黎附近的圣克卢公园 (Parc de Saint-Cloud) 起飞,进入巴黎市区绕埃菲尔铁塔一周,并在30分钟内回到出发点,就可以获得10万法郎的巨额奖金。
为争取这笔巨奖,杜蒙特设计了全新的5号飞艇。1901年8月8日,新飞艇建成试飞,却因为漏气事故坠毁。杜蒙特幸运地没有受伤,随即开始建造6号飞艇,准备再度挑战。10月19日14时30分,他驾驶着6号飞艇踏上了争取奖金的征程。起飞仅仅9分钟,他就已经绕过埃菲尔铁塔并准备返航,可是飞艇的引擎突然熄火了。他冒着生命危险爬出驾驶舱,重新启动了引擎,并在距离15时还有大约30秒的时候,飞到了圣克卢公园上空。然而,由于系留索发生了一些小故障,他用了大约90秒才落地。
等在地面的多伊奇宣布杜蒙特取得了优胜,但现场的一些航空界人士坚持认为杜蒙特迟到了大约一分钟,因此这是一次不完美的飞行。最后,各方达成了妥协:杜蒙特在名义上获得奖金,但他其实什么也得不到,因为一半奖金会分给飞艇的建造和维护团队,另一半则捐赠出去用于济贫。不过很快,巴西政府给他寄来了一面金奖章和12.5万法郎,以奖励他为国争光的壮举。
杜蒙特的这次飞行,最终证明了飞艇的实用性,也开启了飞艇将近40年的“黄金时代”。此后,他又设计过一些飞艇,但他的兴趣已经逐渐转向了重于空气的飞行器,也就是飞机。这或许是因为他意识到 (软式) 飞艇的气囊比较脆弱,但也有可能是受到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征服者罗比尔》的影响 (这部小说认为,只有比空气重的机器才能真正征服天空) 。
1905年,杜蒙特设计了一架固定翼飞机和一架直升机,但都没有试飞成功的记载,很可能并没有飞起来。而后,他选择看上去更有希望的固定翼飞机加以改进,在第二年完成了让他再度名声大噪的“14-bis”飞机。由于他此前已经完成了一艘飞艇,作为自己的第十四件航空设计作品,而“14-bis”飞机在试飞初期,又是利用这艘飞艇的气囊拖带升空,因此他在飞机的编号后面加了个表示序号重复的法语单词“bis”,以说明它与飞艇是同一个研究项目的不同分支。
1906年10月23日,杜蒙特驾驶着他的“14-bis”飞机,开始了第一次没有飞艇气囊“助力”的试飞。他在5米高度飞过了60米的路程,完成了欧洲的第一次飞机飞行。当年11月12日,他又创造了为国际航空联合会 (Fédération Aéronautique Internationale,FAI) 承认的第一个飞行纪录:在21.5秒内飞过了220米。
因为这两次飞行,在当时的欧洲以及今天的巴西,都有不少人主张飞机的发明应该归功于杜蒙特,而非众所周知的美国人莱特兄弟 (Wright brothers) 。持这样观点的人们认为,虽然莱特兄弟在1903年12月17日完成了“飞行者一号” (Wright Flyer I) 的试飞,但这架飞机在起飞的时候,借助了一种由导轨和滑橇组成的降低摩擦力的特殊滑跑系统,而且特意等待最有利于起飞的逆风;一些在1903年之后进行的试飞,还借助了由重物和滑轮组组成的落重弹射系统,让飞机更容易升空。相比之下,杜蒙特的飞机则没有这些限制,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从滑跑起飞到降落的完整飞行过程。支持莱特兄弟的人们则认为,在杜蒙特试飞之前,莱特兄弟的最新机型“飞行者三号” (Wright Flyer Ⅲ) 的最好续航纪录已经接近40分钟,在实用性方面,相比于杜蒙特有着巨大的领先优势。
不过,事实上,莱特兄弟从未主张自己首先制成了重于空气的动力飞行机械。在之前的19世纪,不少飞行先驱,比如法国的克莱门特·阿代尔 (Clément Ader) ,都有过制造蒸汽动力飞机的尝试。但受制于当年的空气动力学水平,以及蒸汽机非常有限的机械效率,这些蒸汽动力飞机都难以控制,也不能实现稳定的飞行。 (想要了解蒸汽动力飞机的故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而与莱特兄弟几乎同时,也有若干飞行先驱在做着类似的工作。时间上稍稍落后于莱特兄弟的杜蒙特,正是这些先驱者中的一员。
这就好比,今天的人们普遍认为,电灯是美国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Thomas Alva Edison) 发明的。但实际上,在爱迪生之前,已经有人做过关于电能照明的实验性应用;而在爱迪生之后,也有一些人改进了他发明的白炽灯,让它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使用钨丝、内部充有保护气体的样貌。可是我们仍然记住了爱迪生,因为他以碳化竹制灯丝,将电能照明系统的损耗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且设计了沿用至今的家庭用电器并联接线的模式,所以我们认为他“发明了电灯”。
顺着类似的思路来审视莱特兄弟和杜蒙特的这段“公案”,我们可以发现,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和杜蒙特的“14-bis”,其实是分阶段解决了重于空气的飞行器的控制问题,最终让这一类飞行器的设计和控制变得有章可循,走完了通向实用化的最后一步。杜蒙特在“14-bis”成功之后,着手设计可供个人使用的机型。莱特兄弟在1905年11月拆解封存了“飞行者三号”,既是为防止有人剽窃,也是想要精心打磨技术细节。1908年,他们重建了这架飞机,并将它改为双座机型。同一年,他们又带着另一架全新建造的双座飞机来到法国,在公众面前进行飞行表演。此时,尽管飞行仍然有其风险,但飞机已经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机器。1909年,莱特兄弟又设计了飞行员培训方案,或者说传播控制这种机器的方法的流程。直到这时候,人类的现代航空史才算是真正翻开了第一页。因此可以说,莱特兄弟和杜蒙特各具特色的早期推广活动,让他们分别完成了发明飞机伟大工作。
杜蒙特在“14-bis”之后设计的新机型,是一种被称为“蜻蜓” (Demoiselle,也可译为“富家小姐”) 的轻型单翼机。按照他的设想,“蜻蜓”应该是一种普通人买得起的家用飞机,就像廉价的私家汽车一样。它结构简单,批量生产后一架飞机从下料到出厂只需要15天,在20世纪初算得上惊人;受过飞行培训的人可以轻易驾驶它,以100千米的时速飞行。虽然“蜻蜓”最终只卖出了15架,在商业上不算成功,但它被证明是培训新飞行员的绝佳工具。很多优秀的飞行员,正是在“蜻蜓”上掌握了飞行的技能,这些人当中就包括了战斗机的发明者、法国著名飞行家罗兰·加洛斯 (Roland Garros) 。
有趣的是,杜蒙特还意外地促进了手表的普及。有一次,杜蒙特与法国著名珠宝商和制表师路易·卡地亚 (Louis Cartier) 一起吃饭。在饭局上,杜蒙特抱怨传统的怀表在飞行中会颇为不便,因为他不能在双手操纵飞艇的情况下,再从兜里拿出怀表来看时间。虽然当时欧洲已经有少量供女士使用的装饰性手表,也有将怀表改装供军人使用的手表,但卡地亚仍然从杜蒙特的话中发现了商机,决定开发一款与男士衣着搭配的“专业”手表。1911年,这款为致敬杜蒙特而命名为“桑托斯” (Santos) 的手表,在市场上一炮而红,也成为手表逐渐取代怀表地位的信号。
遗憾的是,此时杜蒙特已经告别了蓝天。因为在1910年1月4日,他试飞一架飞机的时候,遭遇了机翼损毁导致的坠机,并因此受伤。没有人想到,这次事故引发了深远的后果。两个月之后,杜蒙特宣布自己因为过度紧张工作导致的神经衰弱而停止飞行。但也有人认为,此时的杜蒙特已经因为工作劳累和飞行事故受伤等原因,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并且可能因此而导致肢体活动不畅等问题。为了养病,他在1911年离开了巴黎,搬到法国北部的滨海伯内尔维尔镇 (Benerville-sur-Mer) ,并准备在这个常有晴朗夜空的地方研究天文学。
大约在1914年,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杜蒙特买了一架德国制造的高性能天文望远镜。但没过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欧洲的各个大国都卷入了这场混战,持续几十年的和平与繁荣即将烟消云散。随着德国和法国兵戎相见,战争带来的紧张氛围也传到了杜蒙特定居的小镇。对于法国人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洗雪普法战争失败耻辱的机会,因此想要一举击败德国。杜蒙特把玩德国制造的天文望远镜的举动,竟然让他被邻居当成是为德军搜集法国舰队情报的间谍。法国警察搜查了杜蒙特的住宅,不堪其扰的他愤怒地焚毁了所有的手稿、草图和模型,而后卖掉房子回到了巴西。
4年之后,战争结束了。但当杜蒙特回到满目疮痍的欧洲时,他发现自己昔日的发明已经“失去了控制”。战争需要刺激了航空技术的发展,各个交战国都建造和装备了大量的军用飞机,空战、对地攻击和轰炸收割了许许多多的生命。杜蒙特开始为裁撤空军而奔走,希望人类能和平地利用天空,但这是徒劳无功的。自从战场被拓展到三维,空军就已经成了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28年,失望的杜蒙特回到了祖国,但他的回国欢迎仪式却变成了一场悲剧。当时,有一组巴西的科学家搭乘一架水上飞机,为杜蒙特做飞行表演,以赞颂他为飞机发明做出的贡献;但这架水上飞机在表演中不幸失事,全体乘员无人生还。目睹惨剧的杜蒙特深受震动,从此深居简出专心养病,几乎不问世事。
但时局仍然冲击着杜蒙特寻找清静的梦想。1930年,由于总统选举引发的政治纠纷,巴西发生了军事政变,“飞机杀人”在他的祖国也终于成为现实。从那时起,他最后两年的生命,笼罩在深重的负罪感之中。1932年7月23日,59岁的杜蒙特终于不堪病痛和阴暗情绪的折磨而悬梁自尽,但或许因为这样的死因听上去并不体面,他的官方死亡登记档案上留下的是“死于心脏骤停”的记载。
这份档案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杜蒙特生活的年代,人们很可能无法理解功成名就的他为什么还要自杀,更无法理解他提出的裁撤空军、和平利用天空等理念。不仅如此,在他谢世之时,新的紧张局势其实已经在酝酿之中。经历了更为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诸多局部战争,人类终于开始渐渐明白遏制战争的价值。今天,虽然空军、空战和空袭仍然存在,空军新装备的研发也往往是军费开支的重头,但与此同时,航空技术已经在交通运输和诸多民用领域,发挥着促进人类沟通和增进人类福祉的价值。
或许这就是杜蒙特想要留给人类的精神遗产:沟通,确实会比杀戮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