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3年,明万历元年癸酉鸡年(暂考),(重装加衬)明万历刻本【琉球使略】【云中事记】【日本寄语】合订一册全,不避讳玄弘,正宗明刻本。【琉球使略】为关于琉球国使臣进贡的物品清单,反映了琉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藩属国以及渊远流长的交往。【云中事记】苏佑著,明代大同军叛乱,苏佑带兵平叛成功,一战成名,虽个人抱负得以实现,明朝边境从此日衰,为满清入关埋下隐患。【日本寄语】是明代时期的日语和汉语的对照读音书,为当时不可多得的翻译术语表。
琉球王国
琉球群岛上过去存在着琉球国,就在一百年前这个王国还有着自己的语言。中国明朝时曾封琉球岛统治者为琉球王。因着水路之便,是邻近国家的贸易枢纽。
历史上的琉球王国,位于中国大陆东方(中国台湾岛的东北方)、日本九州岛西南方的大海中,为一群岛。同古代日本一样,关于其国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中国古史。《隋书》中即有《琉求传》。据1650年成书的该国用汉语自撰的第一部国史《中山世鉴》称:“盖我朝开辟,天神阿摩美久筑之。”“当初,未〔有〕琉球之名。数万年后,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访求异俗,始至此国地界。万涛间远而望之,蟠旋蜿延,若虬浮水中,故因以名琉虬也。”
这就是说,中国隋朝时(581年~617年),该国始被称为琉虬。《隋书》改为“琉求”。此后,《元史》又写作“琉求”,有的书中又称“留仇”,总之都是谐音,琉球一词的原来发音来源于隋唐【或更早】时期的官方语言,即当今的客家话,意指在一张平面上大小不一的不均匀的分布着 一些东西,比如一张蚕种里琉琉球球分布着蚕卵,当时的朝代即于此来描述分布于大海之中的岛屿,因此而得名。
到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杨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诏书中称其为琉球。从此乃成为正式名称。可见,连琉球国的国名也是中国取的。据《殊域周咨录》载,该诏书说:“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这份诏书除了以华夏自居中央,使用了中国历代皇帝习用的“蛮夷”之类词以外,毫无威胁恐吓的意思,是一种和平外交。因此,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首先领诏,并立刻派遣王弟泰期,与杨载一同来中国,奉表称臣。“由是,琉球始通中国,以开人文维新之基。”(见1725年琉球国用汉语自撰的第二部正史《中山世谱》)继中山王后,琉球山南王承察度和山北王怕尼芝,也相继于翌年向中国皇帝称臣入贡。当时琉球“三山分立”,相互征战。明太祖知悉后,又去诏云:“使者自海中归,言琉球三王互争,废弃农业,伤残人命。朕闻之不堪悯怜。”因此要求他们“能体朕意,息兵养民,以绵国祚”。后三王果然罢战息兵。足见此时中国皇帝在琉球享有高度政治权威,当时的琉球实是中国的属国。
据琉球国史及各种史料记载,自洪武十六年(1383年)起,历代琉球王都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正式确定君臣关系。这种关系延续了整整五个世纪,即使是日本庆长十四年(1609年)发生日本萨摩藩(今鹿儿岛县)岛津氏入侵琉球,琉球国在受到萨摩制约的情况下,也始终未变。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更赐闽人三十六姓”入琉。这批中国移民主要是向琉球传授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琉球王国也曾主动请求赐人,如1606年,尚宁王受册封时,便请赐明人归化。如从中国去的蔡氏为蔡襄的后人,林氏为林和靖家族的后人。与此同时,琉球王还经常选派子弟到中国留学。
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后,琉球王国一直使用中国的年号,奉行中国正朔。(直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强行“废琉置县”为止)琉球王国的官方文书、外交条约、正史等,都是用汉文写的。连它的国都首里城的宫殿,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方,充分表示其归慕中国之意。琉球人也与日本人做生意,但每逢中国册封使到琉,必禁用假名、和歌、宽永通宝(日币),改穿唐服。琉球还配合中国抗倭,《明史》就有记载,如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先是,倭寇自浙江败还,抵琉球境。世子尚元遣兵邀击,大歼之,获中国被掠者六人,至是送还。”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推官袁可立曾奉命巡海琉球查案,救赎过琉球冤民,为感恩,琉球人为袁可立建庙塑像,敬若神明。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亡何,而琉球贡使至,称数月前有飘舟坠此岸,出其人视之,则皆琉球也。众咸谓公(袁可立)神明。”
“公尝查盘海上兵饷,…公疑,而代诸夷求缓死,权系县狱。未几,琉球贡使至,始知为本国良民,而以输粮失风者也,悉纵之还。夷感其德,民服为神五载。” (《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
中国属国
明、清时代,琉球国不断向南京和北京的国子监、以及福州的琉球馆派遣留学生学习中国的语言,因此琉球语受到了汉语闽语尤其是福州话的影响,而且琉球国官方文字为汉字。琉球语亦有不同的方言。昔日的琉球国亦为汉字文化圈一员,当时琉球群岛的上层人士亦用汉文记事书文,而下层百姓则使用一种象形文字。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而琉球贡使至,称数月前有飘舟坠此岸,出其人视之,则皆琉球也。众咸谓公(袁可立)神明。”1983年《袁家山简介》:“袁家山,又名吕祖庙、小蓬莱。……据传,明 天启,日本侵占琉球群岛,明皇帝派兵部尚书袁可立出征,船行至大海中间,风浪大作。”
1925年,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之台湾写道“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这是当时中国人的普遍看法。
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国民政府曾提出要光复琉球。1938年4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日本自明治以来,早就有一贯的大陆侵略计划。过去甲午之战,他侵占我们的台湾和琉球,日俄战后吞并了朝鲜,侵夺我们旅顺和大连,就已完成了他大陆政策的初步;他就以台湾为南进的根据地,想从此侵略我们华南和华东;而以朝鲜和旅大为他北进的根据地,由此进攻我们的满蒙和华北。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要讲求真正的国防,要维护东亚永久的和平,断不能让高丽和台湾掌握在日本帝国主义者之手,必须针对着日本之积极侵略的阴谋,以解放高丽、台湾的人民为我们的职志。”1945年,占领琉球群岛美军建议由中国托管,但由于中国发生了内战,无暇顾及这个在东海之中的美丽的群岛。
文化:
御座乐,是历史上伴随着琉球入贡、庆贺、谢恩与中国册封使团遣琉等政治互往活动的过程中,由中国传播到琉球的音乐。后来变成了琉球王国的宫廷仪式音乐,因在室内坐着为王公贵族演奏,故名“御座乐”。它包括用乐器合奏的“乐”与加入歌唱的“唱曲”,作为琉球国王招待宾客的一种礼仪音乐,主要在款待中国册封使、江户朝贡等场合演奏。1879年,随着废藩置县、琉球王朝的消亡,御座乐就此失传,亦无乐谱存留。
隋唐宋元明清六朝,福建和广东沿海的官军商民人等,均已掌握福建至琉球和广东至琉球,以及通往日本列岛的航海针路、航行程次和海山岛屿之间的水道利弊(从明朝起更有卫所设防管辖)。
自1372年起,琉球成为中国的藩属国。明洪武帝派遣闽人三十六姓迁居琉球的久米村,此后,琉球开始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古代琉球的官方语言皆用汉语写成,对中国、朝鲜、越南的官方文书亦使用汉语。在1879年琉球处分之前,琉球人的传统服饰为琉装,其外形与中国的汉服相似。作为汉字文化圈的一员,琉球人亦尊崇儒学,尊敬孔子等儒家圣人。琉球亦先后涌现出向象贤(羽地按司朝秀)、蔡温(具志头亲方文若)、程顺则(名护亲方宠文)等儒学大家。1718年,程顺则在久米村设立了明伦堂;1798年,尚温王又下令开办国学和乡学,极大地推动了琉球儒学的发展。
古琉球最广为人知的武术就是“手(ティー)”,亦称“唐手”或“唐手拳”,是现代空手道的原型。现今大部分学者认为,“唐手”是由中国武术在琉球发展而成的。中国武术由明朝的闽人三十六姓带往琉球,结合了琉球当地一些格斗技术,发展成琉球特有的武术手。后来手发展成了现代的空手道。向文琳(真壁朝显)、佐久川宽贺、武成达(松村宗棍)等琉球武术家,其中有不少人曾拜中国武术家为师,有的甚至远赴中国切磋武艺。
琉球音乐也受到了一些中国音乐的影响,琉球人特有的乐器三线,其原形为中国的三弦。
与中国人一样,古代琉球人会在大门口放置石敢当,于屋顶放置风狮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