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 纪昀、陆锡熊、戴震编纂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 木活字版 南北朝北周数学家甄鸾(字叔遵)著《五经算术》,现传本亦系抄自《永乐大典》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138种,2416卷,清高宗弘历敕辑,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至嘉庆八年(1803年)武英殿聚珍版印本。此书的《易纬八种》、《汉 官旧仪》、《魏郑公谏续录》、《帝范》四种为乾隆三十八年武英殿刻本,每半页20行,行21字。同年十月以后,改用木活字摆印了134种,每半页为9行,行21字。白口,四周双边。版框18.7cm×12cm。每书前均冠以清高宗御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诗并序,次载提要,首页首行下列有“武英殿聚珍版”6字。
此书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木活字印本。清乾隆三十八年,高宗弘历因《四库全书》编修告成的时日太长,即命儒臣校辑《永乐大典》中的散简零篇和世所罕见的宋元善本,先行刊印流传。武英殿先行刊印了《易纬八种》等四书。同年十月,管理武英殿刻书事务大臣金简奏准:因刻书种类繁多,付雕非易,不如刻做枣木活字套板一份,摆印书籍“工料省简悬殊”。遂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刻木质单字25万余个,并开始摆印图书。乾隆帝以“活字板”不雅而赐名“聚珍”。其间,用这套木活字共摆印了131种书,嘉庆七、八年间又摆印了《西汉会要》、《唐会要》、《农书》3种,前后一共摆印了134种书。其中经部书31种,史部书27种,子部书33种,集部书43种。连同初刻4种共为138种。由于各书大多随到随印,因此,这一百余种书籍并无总书名和总目录,后人称之为《武英殿聚珍版书》。此书问世后,由于都是罕传的珍籍,各省几乎都照式翻刻,形成了所谓外聚珍本,影响极大,对促进清代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武英殿聚珍版书》的刊刻,是我国古籍印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继承和总结了宋明以来各种活字印刷术的成果和经验,把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术推向了发展的高峰。特别是金简编撰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第一次从理论上概括总结了活字制作、刊印的全部工艺流程,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不仅在清代广泛流传,而且被译成德、英等国文字,流播海外,为推动我国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永乐大典》在成书之后,仅录正本一份,嘉靖年间,又录副本一份,存于宫中,世人难见。明末时正本已不知去向,副本亦不全。但《永乐大典》中辑录的图书,一直受到士人的重视,清初大学者全祖望和李绂因供职翰林院,就曾辑录部分《永乐大典》中的图书。四库开馆之初,安徽学政朱筠和四库总裁于敏中都建议乾隆皇帝辑校《永乐大典》中的散佚古籍。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乾隆帝下令将《永乐大典》中“流传已少,其书足资启牖后学、广益多闻者”刊刻印行。其时,《四库全书》纂修工作也已经大规模展开,“四库全书馆”征得各地进呈秘籍中亦多有必要“寿之梨枣,以广流传”。为了顺利完成这项任务,乾隆皇帝指派了内务府总管大臣金简、武英殿员外郎刘惇、永善,负责“承办所有武英殿承办纸绢、装潢、饭食及监刻各事宜”,于是,源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呈进本的珍本图书开始刊刻印行,此为《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的开端。
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当武英殿以传统雕版的方式,刊刻了《永乐大典》中的《易纬八种》、《汉官旧仪》四种珍罕图书后,随着珍本秘籍如雪片般飞来,内务府总管大臣金简越来越感到,以雕版的方式刊刻如此大规模的图书,金钱耗费弥多,完工遥遥无期,恐怕难以满足皇上之期待。他思考再三,终于提出了制作枣木活字,摆板印刷的建议,并说明了实施方案和预算:依《佩文韵府》选择六千左右常用字,每字刻十至百个备用;并制橡木槽板作为板框。用活字印刷,制作全套书所需活字为十五万个,费用不及一本雕版刊印的《史记》。合理的实施方案和明确的工时费用对比,金简创新务实的工作态度一目了然,乾隆皇帝很快批复“甚好,照此办理”。活字摆印“工程”由此大规模展开。至乾隆五十九年,最终用木活字刊印图书一百三十四种,共使用木活字二十五万个,工料大为俭省。连同先前雕版印行的四种书籍,共计刊行图书一百三十八种。因“活字”之名不雅,乾隆帝特命名为《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后“聚珍”即成为“活字”之代称。
在中国古代印刷史上,宋代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元明时期,木活字和铜活字也相继出现,康熙雍正年间,曾用铜活字刊印《古今图书集成》,积累了用活字印刷大型图书的经验。而大规模木活字印刷,仅有《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为指导工作,金简撰写了《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总结了“刻木有法、藏庋有具、排校有次”的原则,图文并茂地说明了木活字制作、刊印的全部过程。该书亦收入《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中,成为木活字印刷的珍贵史料。由于成功的组织刊印了《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金简继而被任命为“四库馆”副总裁,专管刻书事宜。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刷印数目有限,仅二十套为宫中陈设所用(连四纸五套,竹纸十五套),又印刷三百套(均为竹纸印刷)对外颁行。一经颁发,由于所辑多为珍贵秘籍,社会流传较少,且校勘精良、装帧精美、价格低廉,广大士子纷纷购买,供不应求。但活字版印完即归位,再次印刷工料耗费较大,影响其他书籍刊刻事宜。鉴于此,乾隆帝特应允江南、江西、浙江、广东、福建等刊刻书籍经验较丰富的地区,依循本书翻版通行。各地遂自行筹办翻版事宜,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需求,分别择其要目以雕版刊行,更有越出原有子目增刻他书者,因此各省“聚珍版”子目均不相同。为作区分,凡原版刊印一百三十八种者,名为“内聚珍”,余者皆称“外聚珍”。“外聚珍”均为雕版印刷。
从出身而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内聚珍)精选《永乐大典》佚书和“四库全书”呈进之珍本,可谓高贵。从内容而言,此书由清朝大学士纪昀主持选目及校勘工作,每书均由当时各学科最具权威性的学者负责具体校勘,书中列校勘人姓名以示负责,故而品质极佳。曾有学者以宋版原书,比对其“四库本”和“聚珍本”,结论为,“聚珍本”更接近宋版书原貌,其校勘之精,可见一斑。
从刻工而言,“聚珍版”征选全国技艺精湛者,勘印水准亦高。从印刷史而言,它是唯一一套能够代表中国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大型丛书。以上特点,奠定了《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在古籍善本领域的显赫地位,成为古籍收藏的热点。在古籍原典研究、版本研究、中国印刷出版史研究等诸多领域,它的意义和价值,也越来越被重视。
《夏侯阳算经》,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夏侯阳著,成书于公元450年前后。此书叙述了筹算乘除法则、分数法则,并将筹算的三行式演算改革为在一行中演算,非常适用于珠算。它是我国最早提出对筹算进行改革,同时是最早提出补数除法的著作。
北宋元丰九年(1084年)所刻《夏侯阳算经》是唐中叶的一部算书。引用当时流传的乘除捷法,解答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问题,保存了很多数学史料。
清武英殿聚珍版大开本精刻【五经算术】原装原签上下两卷一厚册全,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杰作,大16开本,版心下方镌“王福清校”“项家达校”。目录首页雕“武英殿聚珍版”。目录后有武英殿聚珍版编纂官纪晓岚、陆锡熊的奏折。
作者甄鸾,字叔遵,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北周数学家,官司隶校尉、汉中太守。信佛教,擅长于精算,制天和历法,于天和元年(566年)起被采用颁行。曾注释不少古算书,著有《五经算术》等。 另有周天和年历一卷,《七曜算术》二卷。
全套完整无缺,自然陈旧,古色古香。
甄鸾(生卒年不详),字叔遵,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出身中山甄氏,北周时期数学家,首位系统研究军事数学的学者。汉朝太保甄邯十六世孙,北周时期担任汉中太守,制定《天和历》。
笃信佛教,擅长精算。北周时期,累迁司隶下大夫、汉中太守,册封无极县开国伯,反对北周武帝灭佛运动。
天和元年(566年),制定天和历法颁行后,去世。
著有《五经算术》《五曹算经》、《甄鸾算术》、《周天和年历》、《历术》、《七曜术算》、《七曜本起历》、《笑道论》、《帝王世录》、《王道圭合撰》等书。曾注释《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邱建算经》、《数术记遗》等数学著作。《五经算术》对于《尚书》、《诗经》、《周易》、《周官》、《礼记》、《论语》等经籍中涉及数学、天文历法的内容,作了注释,在数学上并没有创新。
现传本亦系抄自《永乐大典》。
《五经算术》是北周甄鸾所著,共二卷。书中对《易经》、 《诗经》、《尚书》、 《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左传》等儒家经典及其古注中与数字有关的地方详加注释,对研究经学的人或可有一定的帮助,但就数学的内容而论,其价值有限。现传本亦系抄自《永乐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