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探求科学经纬脉络

1886年11月13日光绪十二年 法国《世界画报》法国赠美国独立100周年礼物自由女神像落成庆典

工程, 1886年, 伟大工程, 纪念物标志物

1886年11月13日法国《世界画报》法国赠美国独立100周年礼物自由女神像落成庆典

 

1886年11月13日法国《世界画报》法国赠美国独立100周年礼物自由女神像落成庆典

 

1886年11月13日法国《世界画报》法国赠美国独立100周年礼物自由女神像落成庆典

 

被点亮的自由女神以及背后的布鲁克林大桥

布鲁克林大桥横跨美国纽约州纽约东河,连接着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和曼哈顿岛,1883年5月24日正式交付使用。大桥全长1834米,桥身由上万根钢索吊离水面41米,是当年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也是世界上首次以钢材建造的大桥,落成时被认为是继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后的第八大奇迹,被誉为工业革命时代全世界七个划时代的建筑工程奇迹之一。

 

  • 工程
  • 19世纪晚期
  • 美国,纽约
  • 报纸明信片海报
  • 古董报纸
  • 188601
  • 版权所有, 部分说明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谬误或侵权,请与我方联系

自由女神像(法语Statue de la liberté,英语Statue of liberty)是一个巨大的新古典主义雕塑,现矗立在美国纽约海港内有一座被称为自由岛的小岛上。这座铜雕像是法国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FrédéricAuguste Bartholdi)设计的,是法国人民送给美国人民的礼物,其金属框架由古斯塔夫·埃菲尔(Gustave Eiffel)建造。该雕像于1886年10月28日竣工。


自由女神像是被劫的罗马自由女神Libertas的雕像。她用右手将火炬举在头顶上,左手则用罗马数字题为“JULY IV MDCCLXXVI”(1776年7月4日),这是美国独立宣言起草的日期。


自由女神像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际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1984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又称为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礼物。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哈德逊河口附近,是美国自由岛的重要观光景点。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以法国巴黎卢森堡公园的自由女神像作蓝本,法国著名雕塑家巴托尔迪历时10年、于1884年5月艰辛完成了雕像的雕塑工作。女神的外貌设计来源于雕塑家的母亲,而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则来源于雕塑家妻子的手臂。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的服装,所戴头冠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四大洋的七道尖芒。


自由女神像是自由的象征,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1885年6月女神像装箱运至纽约,1886年10月由当时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亲自在纽约主持揭幕仪式。铜像内部的钢铁支架由建筑师维雷勃杜克和后来建造巴黎埃菲尔铁塔闻名于世界的法国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制作。整座铜像以120吨的钢铁为骨架,80吨铜片为外皮,以30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女神像体内的螺旋形阶梯使游客能登上它的头部,这相当于攀登一幢12层高的楼房。自由女神置于一座混凝土制高46米的台基上,该底座是由著名的资本家约瑟夫·普利策筹集10万美金建成,底座已成为美国移民史博物馆。在花岗岩构筑的神像基座上,镌刻着美国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其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十四行诗《新巨人》:“让那些因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气,而历经长途跋涉业已疲惫不堪,身无分文的人们,相互依偎着投入我的怀抱吧!我站在金门口,高举自由的灯火。”


女神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她象征着自由、挣脱暴政的约束,在1886年10月28日落成并揭幕。雕像锻铁的内部结构是由后来建造了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为93米,重225吨,是金属铸造,置于一座混凝土制的台基上。自由女神的底座是著名的约瑟夫·普利策筹集10万美金建成的,底座是一个美国移民史博物馆。


自由女神像称不上历史古迹,仅是一件人工塑造的艺术品。19世纪末,洲际旅行尚无空中航线,越过大洋的运输工具只有轮船,而纽约港是美国沿海最大的港口。 作为进出美国的大多数旅客要经过的一个港口,人们在距曼哈顿岛西南角仅3公里远小岛上矗立起了这座自由女神像。


由于自由女神像恰在航线的附近,进出港口的旅客都可以望见。当海轮驶入上纽约湾内时,由于海面的曲度,此时船上旅客尚不能望见纽约市内高楼,而首先映入眼帘就是这座巨大的雕像。雕像手握火炬、向空中高高举起,目视前方,姿态优美。此时,有的旅客向她招手,有的旅客给她拍照。尤其是夜间,火炬内的灯光通明,加上从小岛地面射向巨像的探照灯光,使自由女神雕像更为清晰、壮观。同样,当海轮驶离市区码头时,也要在她旁边经过。此时,虽然距雕像较远,但由于雕像有高大的基座,依然依稀可见。旅客中有的人向它摆手,有的大声同她“再见”。自由女神像已成为船舶进出纽约港的一大景观。


198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Ⅰ)(Ⅵ),自由女神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307)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美国世界遗产之一。

 

铭文题词
选自犹太女诗人爱玛·拉扎露丝(Emma Lazarus)的十四行诗《新巨人》):
The New Colossus
Not like the brazen giant of Greek fame,
With conquering limbs astride from land to land;
Here at our sea-washed, sunset gates shall stand
A mighty woman with a torch, whose flame
Is the imprisoned lightning, and her name
Mother of Exiles. From her beacon-hand
Glows world-wide welcome; her mild eyes command
The air-bridged harbor that twin cities frame.
"Keep, ancient lands, your storied pomp!" cries she
With silent lips. "Give me your tired, your poor,
Your huddled masses yearning to breathe free,
The wretched refuse of your teeming shore.
Send these, the homeless, tempest-tost to me,
I lift my lamp beside the golden door!"


译文:
不似希腊青铜巨人雕塑,
拥有征服大地强硬臂膊。
巍然屹立飞浪落霞关口,
女神高擎火炬光芒卓烁。
释放出禁锢已久闪电,
流离者之母誉名远播。
敞怀欢迎世界所有来客,
目光温柔注视双城水郭。
旧世界守你那浮华炫耀去!
紧闭双唇迸发出撼世声波:
把你的疲乏困倦交给我,
把你的贫穷疾苦交给我,
那渴望自由呼吸的蜷缩身躯,
那彼岸无情遗弃的悲惨魂魄。
不论是无家可归,
不论是饱受颠簸,
全都给我,
全都给我!
在这通向自由的金门之前,
我高举照亮黑夜熊熊灯火。

1834年巴托尔迪出生在法国的一个意大利人家庭。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酷爱雕塑艺术,自由女神的形象很早就存在于他的心目中了。1851年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推翻第二共和国后的一天,一群坚定的共和党人在街头筑起防御工事,暮色苍茫时,一个年轻姑娘手持熊熊燃烧的火炬,跃过障碍物,高呼“前进”的口号向敌人冲去,波拿巴分子的枪声响了,姑娘倒在血泊中。巴托尔迪耳闻这一事实,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此这位高擎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为他心中自由的象征。

 

1865年,巴托尔迪在别人的提议下,决定塑造一座象征自由的塑像,由法国人民捐款,作为法国政府送给美国政府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

有人认为自由女神像的设计和建造可追溯至1865年,一位在南北战争中支持北军的法国学者、政治活动家拉沃拉叶在其凡尔赛附近的家中一次晚饭后的闲谈中说:“如果应当建立一座雕像来纪念美国的独立,我认为只有我们两国共同建造才是天经地义的。”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在一份发布于2000年的报告中表示,这一说法来自于1885年募款的宣传小册子,并不准确;建造自由女神像的构想最可能出现于1870年。

 

根据巴特勒迪自述,上述说法提到的闲谈中他也在场。拉沃拉叶的想法没有成为正式的提议,但启发了巴特勒迪。由于拿破仑三世的统治对思想自由的压制,巴特勒迪没有立刻行动,而是仅仅和拉沃拉叶进行了讨论。巴特勒迪还联系了埃及赫迪夫伊斯梅尔帕夏,后者曾计划在苏伊士运河塞得港附近建造一座古埃及女性法拉欣身披长袍、高举火炬的形象的巨型灯塔,并为之绘制了草图、制作了模型,最终没有建造。和苏伊士运河上这座灯塔类似的计划还有罗得岛太阳神铜像,这座太阳神赫利俄斯形象的古代铜像据推测超过100英尺(30米)高,同样位于港口的入口处,为来往的船只提供灯光引导。


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巴特勒迪作为陆军少校参战。战争中,拿破仑三世被俘获并废黜,巴特勒迪的家乡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战后巴特勒迪计划前往美国,他和拉沃拉叶认为当时正是和一些有影响力的美国人讨论建造自由女神像的时机。1871年6月,巴特勒迪带着拉沃拉叶的介绍信横渡大西洋,来到美国。


巴特勒迪甫一到达纽约港便注意到了贝德罗岛。他发现往来的船只必然经过这一小岛。他还得知此岛是为美国政府所有,进而欣喜的写信给拉沃拉叶,称此地为“所有州共有的土地”。巴特勒迪会见了很多纽约各界名流,还拜访了时任美国总统格兰特,并得到其保证,认为取得贝德罗岛作为雕像的选址不会太困难。巴特勒迪又乘火车两次横穿美国,会见了许多可能对雕像计划持乐观态度的美国人。然而,他仍认为美法两国公众对这一计划的支持程度尚不足,因此和拉沃拉叶决定继续等待合适时机。

 

1869年自由神像的草图设计完成,巴托尔迪便开始全心全意地投入雕塑工作。他曾去过美国旅行,争取美国人对塑像计划的支持,但美国人迟迟没有意识到这一礼品的珍贵。


1874年造像工程开工,1876年巴托尔迪参加在费城举行的庆祝独立100周年博览会时,为了引起公众的注意,便把自由女神执火炬的手在博览会上展出,才引起一场轰动。摆在人们面前的这只手仅食指就长达2.44米,直径1米多,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于是这件几天前还鲜为人知的雕塑品顿时身价百倍,成为美国人人渴望欣赏的艺术珍品。不久,美国国会便通过决议,正式批准总统提出接受女神像的请求,同时确定贝德罗岛为建立女神像的地点。


1884年自由女神完全竣工,前后历时十年。7月6日,自由女神像正式宣布赠送给美国。

 

雕像高46米,加基座为92米,重达225吨(合49万磅),是金属铸造。铜像内部的钢铁支架由建筑师维雷勃杜克和后来建造巴黎埃菲尔铁塔闻名于世界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制作。整座铜像以120吨的钢铁为骨架,80吨铜片为外皮,以30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

女神像体内的螺旋形阶梯使游客能登上它的头部,这相当于攀登一幢12层高的楼房(由于过高,后来从基座开始安装了电梯方便游人上下)。


自由女神置于一座混凝土制高46米的台基上,该底座是由著名的约瑟夫·普利策筹集10万美金建成,底座已成为美国移民史博物馆。在花岗岩构筑的神像基座上,镌刻着美国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其(Emma Lazarus)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新巨人》:
“让那些因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气,而历经长途跋涉也已疲惫不堪,身无分文的人们,相互依偎着投入我的怀抱吧!我站在金门口,高举自由的灯火。”

 

1884年7月4日,用来组成150英尺高的塑像的铜板,在巴黎正式转交给美国驻巴黎大使。美国一家公共福利基金会筹集了15万美元,想在曼哈顿对岸的贝德洛岛上建立起塑像的基座。但这些钱还不够。如果财源断绝,整个工程就要停顿。那只16英尺高、举着火炬的手早在1876年费城100周年纪念会上就展出过,然而这件珍贵礼物的主体却一直还留在法国。


拥有纽约《世界报》的普利策出于对自由的崇敬,同时也为了扩大报纸的影响,他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为建筑自由女神像基座的募捐运动。


普利策在《世界报》头版社论里指出,女神像的无处安身“对纽约市,对我们的共和国来说,是一种难以洗刷的耻辱!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能够拯救女神,那就是我们必然尽快筹款。”我们不要期待百万富翁出这笔钱,自由女神不是法国百万富翁送给美国百万富翁的礼物,而是全体法国人民送给全体美国人民的礼物。”


在社论的最后,他诚挚地请求人们考虑这一呼吁,或多或少,务请捐赠为盼。


由衷的恳切与慷慨的言辞感动了公众,此后《世界报》不断刊出的建筑塑像的消息和言论,更把此种情绪推向高潮。普利策自己带头捐了250美元,并委派他的得力下属雷维斯负责筹款。


《世界报》计划为塑像筹集10万美元,而雷维斯在4个月内就筹集了7.5万美元,有12万人参加了募捐,从5分钱到250美元数目不等,表达了每个人对女神这一伟大形象的敬慕。雷维斯曾有这样的描述:“一个报纸竟然带动了一个民族的热情,这真是奇迹……以往从未有过一家报纸。对人民具有如此伟大的影响。每天我都能看到募捐运动中感人的新鲜事,这些事实反映了人民对《世界报》的信任。对这种神圣的信任,《世界报》必须努力去捍卫。”


其他报纸对募捐无动于衷,表现出异常的冷漠。而《世界报》为了迎接自由女神的到来却干得热火朝天。1885年6月,法国运输船“叶塞莱”号运载着210箱塑像主件抵达美国,受到美国船队和《世界报》租用的“埃蒙斯”号的欢迎。到8月,《世界报》已为自由女神像筹集资金10.109万美元。资金的保证使塑像的安装得以顺利进行。


经过长期努力,自由女神像这一光辉的工程终于完成。普利策与《世界报》的功劳,没有被人忘记。普利策频繁被邀,参加各种庆典,而出席庆祝会的许多显要、富翁,在资金短缺之际,却是不闻不问的。《世界报》曾这样评论用纹理细密的大理石铸造的神像底座:“需要捐款的时候,纽约那些吝啬的百万富翁们却对自由女神漫不经心,紧紧扣上自己的口袋。如果这底座的大理石有他们的心肠一半坚硬,即堪称头等大理石了。”


巨像高达160英尺,立在差不多同样高的基座上,如此高大沉重的女神,不仅要立得稳,而且还要经得起强劲的海风,为解决这一问题,埃菲尔铁塔的建造者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了一座有4支脚支立的铁塔型内撑结构,塔腿嵌入台基8米深处,使神像得以牢牢矗立海边。

198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Ⅰ)(Ⅵ),自由女神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307)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美国世界遗产之一。
遴选依据标准(i):
这座巨大的雕像是人类精神的杰作。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和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Gustave Eiffel)的合作创造了一个技术奇迹,以一种全新而强大的方式将艺术和工程结合在一起。
遴选依据标准(vi):
自由女神像的象征价值在于两个基本因素。它是法国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目的是肯定两国之间的历史同盟关系。它是由国际捐款资助的,以表彰美国《独立宣言》确立的自由和民主原则,这尊雕像左手握着《独立宣言》。这座雕像也很快成为并一直作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许多国家移民美国的象征。她一直是一个高度有力的象征——激发人们对自由、和平、人权、废除奴隶制、民主和机会等理想的思考、辩论和抗议。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自由女神像由法国雕塑家巴托迪和古斯塔夫·埃菲尔(他负责雕像的钢架)共同完成,这个象征着自由的雕塑是法国于1886年赠送给美国的,以祝贺美国独立100周年。从那时至今,这个矗立在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已经迎来数以百万到美国来的移民。

我们提供藏品数字版本服务,如需学术交流,敬请垂询

友情链接:静远嘲风 图研素材站

凿空科普博物网 HISTORY OF SCIENCE MUSEUM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04529号-9     

Privacy Policy / Terms of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