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4月11日法国画报旅途日记journal des voyages讲述了1906年斯文赫定进入西藏的探险旅程
斯文·安德斯·赫定(瑞典语:Sven Anders Hedin,1865年2月19日-1952年11月26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是瑞典地理学家、地形学家、探险家、摄影家、旅行作家,同时也在自己的作品中绘制插图。在中亚的四次探险考察中,他发现了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印度河和象泉河的发源地,罗布泊及塔里木盆地沙漠中的楼兰城市遗迹,墓穴和长城。他死后出版的中亚地图集是他毕生工作的结晶。
为了隐瞒身份 斯文赫定化装成牧羊人
1865年2月19日,斯文赫定诞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15岁时,他在瑞典目睹了极地探险家诺登舍尔德从北冰洋航行中凯旋。从此之后,他受到激发,决心成为探险家。
19岁时(中学刚毕业),诺贝尔投资沙皇俄国中亚巴库油田,当地一位工程师想为儿子聘请家教,他就毫不犹豫的踏上了离乡之路。1886年春天,合同期满,赫定南下做纵贯波斯的旅行,为广袤的亚洲腹地深深吸引,终生事业方向由此确定。此后长时间的探险生活,甚至使他无暇娶妻。他说:我已和中国结婚了。
1886年,他师从德国地理学家和中国学专家李希霍芬。这段求学生涯唤起了他对德国的热爱,并且促使他下决心到中亚探险,将亚洲地图上那片无人走过的未知区域了解清楚。
在获得博士学位,学习了多种语言和方言以及两次穿过伊朗的旅程之后,他没有听从老师的建议继续学习以通晓地理学研究方法。结果,后来他不得不将他的探险收获交给其他科学家进行评估。
1894年到1908年之间,在中亚的高山和沙漠中三次勇敢的探险中,他研究了中国的新疆(新疆建省于1884年)和西藏的部分地区,并绘制了地图。这是从未有人探索过的区域。
1909年,他返回斯德哥尔摩,受到了如同当年诺登舍尔德那样隆重的欢迎。其实在1902年,他已经被推举为瑞典最后一个无冕贵族。他被认为是瑞典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因为他未婚且无子女,他的家族支系不存在了。他是两个科学学院的成员,因此他在诺贝尔奖的科学和文学两项评选中有发言权。
赫定的记录为绘制中亚的精确地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第一个在探险过程中聘用当地科学家和研究助手的欧洲科学探险家。尽管他主要是探险家,但他也是发掘中亚古代佛教废墟的第一人。他对考古的主要兴趣是发现古代城市,而不想进行彻底的发掘。尽管身材矮小,戴着眼镜,一副学究气的外表,赫定却证明了他是一个坚定的探险家。在其长期探险生涯中,有好几次他从敌对武装力量和大自然的狂风暴雨中逃生。他的科学文献和夹杂着自己的照片,水彩画,素描的旅行记录,他为年轻人撰写的历险故事和他在国外的演讲使他成为世界知名人物。
1886年秋天,斯文·赫定进入大学学习。1890年4月,斯文·赫定再次踏上远赴中东的征途。作为瑞典王国外交使团的翻译,他圆满完成了任务,并在国王支持下,开始了他在亚洲的第二次探险旅行。1890年12月,他由沙皇俄国进入中国新疆省,抵达中亚名城喀什。1891年1月初,斯文·赫定离开中国,返回瑞典。1893年10月16日,斯文·赫定又一次离开故乡,前往亚洲。1894年2月进入帕米尔高原,并在慕士塔格山脚下住了一段时间,曾试图攀登这个名副其实的”冰山之父”。1894年5月1日,抵达喀什。1895年2月17日,斯文·赫定走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由于经验不足、条件恶劣,经过苦苦支撑才被正巧路过的一支骆驼队搭救。
1896年1月,他在塔瓦库勒装备了驼队,向东穿越沙海,1月23日黄昏,驼队来到一片久无生机,死树枝全脆得像玻璃的废墟,也就是当地人所谓的丹丹乌里克——象牙房子,整个遗址气势恢宏,建筑规格不同寻常。这个远离近代绿洲带的往古沙埋古城,曾是古国于阗的重镇,后来,斯坦因、特林克勒等人都在这儿作过发掘,所获颇丰,它的存在至少证实,千年之前塔里木的沙漠绿洲格局与今天迥然不同。丹丹乌里克对再现中国古代西域文明发展程度最高的塔里木河流域精彩纷呈的古城邦具有里程碑意义,后来赫定还探访了通古孜巴斯特的原始村落,初次由南向北纵穿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证实了野骆驼乐园的存在,抵达罗布荒原,使“罗布泊位置”这个“世纪之争”迈出了一大步。
1899年,斯文·赫定又在瑞典国王经诺贝尔的资助下,在新疆进行了第二次考察探险。1900年,由于一个偶然机遇,他发现了楼兰古城。1907年,斯文·赫定第四次来中国,他的主要目标是西藏。
斯文·赫定再次踏上中国的大地,是1926年的冬天。这次他不是单枪匹马前往中国,而是带来了一支由瑞典人、德国人及丹麦人组成的探险队。但考察还在筹备中,就遭到北京学术界的一致反对。经过近六个月的谈判,斯文·赫定终于和北京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就即将进行的考察达成了协议。协议的最重要部分是:本次考察由中国瑞典双方共同组成中类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另一些吸收了五名中国学者和四名中国学生;考察团采集和挖掘的一切动植物标本文物矿物质样品等等,都是中国的财产。
1927年5月9日,斯文·赫定和徐炳旭率领一支空前规模的现代化科学考察队离开北平,前往中国西北。1933年10月21日,斯文·赫定等受当时中国国民政府铁道部门委托,勘测考察修建一条横贯中国大陆的交通动脉的可行性。1933年夏天,斯文·赫定提出了优先考虑新疆的问题,其具体措施,首先是修筑并维护好内地连接新疆的公路干线,进一步铺设通往亚洲腹地的铁路。把着眼点放在加强内地与新疆的联系上,这是自辛亥革命以来具有远见卓识、忧国忧民的中国政治家、学者一再强调的共识。
整个考察活动从1927年开始到1935年结束,这八年当中的经历、甘苦、成败得失,都忠实地记录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当中。
同时,在《我的探险生涯》中,也可以找到中国主权意识觉醒的证据。赫定最早进入中国是1888年底,他抵达新疆西部一个有中国驻军的边境据点时,驻军统领柯安当晚就前来拜访并致赠礼物。这个细节表明,当时中国人还没有现代边界意识,至少不认为赫定属于非法越境,而把他当作正常客人对待。但是到1906年赫定筹划第三次入藏,印度政府就建议他申请中国护照。赫定终于从中国驻伦敦公使(当时中国与瑞典没有外交关系)那里拿到了前往新疆的护照。(当时西藏禁止一切外国人进入,赫定便谎称要去新疆)
赫定自认为是一个信守诺言的绅士,但这似乎只对个人有效。欺骗一个国家,从未使他良心不安。大概这也是因为,在他的观念里,新疆和西藏只是中国的势力范围,而不是中国本身。对于中国主权的尊重,那是很久以后的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把他归于殖民主义探险家并不算冤枉。
当时,赫定的确没把中国护照放在眼里,甚至打算一烧了之。这也不能完全怪他,因为这本护照在整个行程中基本上都压箱底了。即使行踪暴露,西藏地方官员照例对他阻拦,也从没有怀疑他是否非法入境,更不曾要求验看护照。这说明当时的中国虽已表面上接受国际规则,但并不能推行到基层。在地方上,还是老办法。
赫定的护照只发生过一次效用,班禅因此确认他是客人,决定接见他。护照的概念,及于班禅的身边人而止。
赫定探险新疆和西藏,最主要的动力是那里的很多地方“从来没有西方人去过”,他想做“第一个西方人”。这是一种偏见,但也有合理的成分,那就是把人类的知识进行西方式的精确描述。如果没有赫定,也许楼兰古城的命运就是永远沉睡地下。赫定想做”第一个”的念头近乎偏执。例如,当他听说英国人扬赫斯本已经率兵打进了拉萨,他就对这座喜欢得不行的圣城掉头不顾。他最得意的是弄清楚了外喜马拉雅山一带的地理状况,填补了”地图(欧洲版)上的空白”。为此他斤斤计较于”外喜马拉雅”(西藏冈底斯山脉)的命名权,对于支持他观点的学者和探险家感激不尽。换句话说,赫定数十年探险生涯的动力是追求荣誉,探求知识的渴望倒还在其次。
整页版画表现的是慈禧光绪殡天后 北京皇城街头的相关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