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 民国七年 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颁发《注音字母简易教本》山西省公署印,
该版注音字母是民国政府于1918年正式颁发的中国第一套国家汉字注音方法
1909年清政府将北平语音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1920年爆发“京国之争”,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而不是以滦平语音为标准音。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注音字母是民国政府于1918年正式颁发的第一套国家使用的汉字注音方法。现在一般字典列出的汉语拼音~字母表~声母表~和韵母表中还能看到。
1918年,新文化诞生于民国初年。汉语拼音(音标)字母由北洋教育部颁布并用于普及教育和普通人使用,39个拼音字母。
1920年又增加一个,共40个注音字母科技的拼音,按[ㄜㄚㄜㄧㄨㄩㄝㄞㄟ]的顺序排列。 (台湾还在使用“旧拼音字母”是“1918拼音字母”)。
至今已在我国大陆词典和词典中出版,作为汉语拼音和拼音字母对照表。
中华民国成立后,在北京召开了“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了史称老国音的国音系统,确定了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具有入声。同期并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1913年,新建立的民国政府制定的老国音虽以北京音为主,但为了兼顾各地,仍具有南京官话的特征,如有入声等。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尖团音,平、上、去声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音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复合普语言。1918年(中华民国七年)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以“折中南北牵合古今”为原则,包括保持入声特征,主要由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混合提取创造。1919年4月21日,北洋政府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1919年9月编辑出版了《中华民国国音字典》。1920年,由于《国音字典》语音标准与北平语音标准产生的矛盾,爆发了“京国之争”。同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英文科主任张士一发表《国语统一问题》,认为注音字母连同国音都要做根本的改造,不认同国音,主张以北平音为国音标准。1921年,中华国音留声机片及国语留声机片先后发行,确定了国音声调。中华国音留声机片由王璞在上海发音,平、上、去依北京声调,入声为北京读书音。国语留声机片是赵元任在美国发音,上海商务印书馆制作发行,平、上、去依北京声调,入声则为标准南京音。1932年5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国音常用字汇》,为确立国语的标准提供了范本,为现代汉语标准第一个系统——国语系统。1932年之后的国语广播,都采取了以《国音常用字汇》为标准的形式,各地的国语标准一致化。1949年以后的国语系统、普通话系统、华语系统,均源于这个时期的国语系统。
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的对照︰
声母︰
ㄅㄆㄇㄈ(b- p- m- f-)
ㄉㄊㄋㄌ(d- t- n- l-)
ㄍㄎㄏ(g- k- h-)
ㄐㄑㄒ(j- q- x-)
ㄓㄔㄕㄖ(zh- ch- sh- r-)
ㄗㄘㄙ(z- c- s-)
韵母︰
ㄚㄛㄜㄝ(a o e e)
ㄞㄟㄠㄡ(ai ei ao ou)
ㄢㄣㄤㄥ(an en ang eng)
ㄦ(er)
ㄧㄨㄩ(i u yu)
声母一般都要与韵母搭配,但 ㄓ、ㄔ、ㄕ、ㄖ、ㄗ、ㄘ、ㄙ 可以单独存在,汉语拼音中要配上元音的 -i。如「知/ㄓ/zhi」、「私/ㄙ/si」。
而注音符号的「ㄜ」和「ㄝ」在汉语拼音共用了拉丁字母的「e」。实际上,「ㄜ」在IPA的发音为「ə」,「ㄝ」在IPA为「ɛ」。
台湾这边,目前小学生还是用这套注音符号,在课堂上教小朋友拼音的。
阎锡山山西教育:
20世纪上半叶,阎锡山在山西大力兴办教育,成绩突出,令人关注,并带动其他各地军阀纷纷投资办教育,从而掀起了军阀办教育的热潮。阎锡山为了让更多的民众能够理解与领悟其统治政策,一方面大力开展带有政策宣传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则率先推行白话文和注音字母,并采用白话书写文告,以期赢得广大民众对其政权的支持。
20世纪30年代,阎锡山令山西省教育厅将抑制洋货的教育与宣传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他还在国民教育课程中增加乡土教育内容。为了增加小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情感,1928 年晋北平鲁县率先在初级小学中增设乡土教育课程,包括本县沿革、县境、地势、山脉、河流、长城、气候、交通、物产、政区、实业、教育、财政、村政、礼俗等,还附有全县区划表、各区编村表、全县村庄户数及人口表。此后,阎锡山又下令全省所有国民学校均开设乡土课程。还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禁毒内容。他要求在初小历史课中加入清末鸦片的传入及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