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4月9日《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特种邮票1套4枚,发行志号为T12
(4-1)8分 针刺麻醉
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是选择适当穴位针刺,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外科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它是我国中西医根据针刺有镇痛和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启发下创造出来的。是针灸学的一项新发展。针刺与外科手术相结合,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操作和效果。针麻还对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推动了经络,经穴–脏腑相关,痛觉生理学,镇痛原理的研究。
其特点:
① 针麻手术时病人保持清醒状态。病人除痛觉变迟纯外,其他各种感觉和运动功能仍正常。因此,病人可与医生合作,有利手术进行。
② 针麻使用安全。针麻无药物麻醉而造成的因用药过量或病人对麻醉药过敏而发生麻醉意外的问题。对心、肺、肝、肾等功能不良或年老体弱、休克等不宜采用药物麻醉的病人,应用针刺麻醉比较安全。
③ 针刺有调节人体各种功能的作用。手术时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一般都比较平稳,手术后不会有后遗症,伤口痛也较轻,因此术后康复较快。
④ 针麻使用的工具比较简单,不需要复杂的麻醉器械,操作较易掌握。针刺麻醉虽具有安全、有效、生理扰乱少、术后恢复快、简便易行等优点。但针麻对某些部位手术或某些病例还有镇痛不够完全、内脏牵引时有不舒适反应,有时腹肌不够松弛等情况。可辅以适量的安定镇痛药物以及手术的关键部位施以少量麻醉药,以增强麻醉效果。
(4-2)8分 断肢再植
中国于1963年首次为全断右手施行再植手术成功,开创再植外科的先河。该技术是将显微外科技术用于再植和移植手术,使断手指再植成功率由50%提高到90%;1973年为1例前臂屈肌严重缺血性挛缩病人施行带血神经游离胸大肌移位再植手术成功;1977年成功地进行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手术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及其他原因造成长段骨缺损;还先后成功地进行了复合皮瓣移植和游离第二足趾再造拇指手术。
(4-3)8分 中西医结合小夹板治疗骨折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临床研究,提出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并治、医患配合”的法则,对各部位骨折的治疗方法,在认真掌握适应证,严格按照原法则和要求的条件下,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获得了显著的疗效。中西医结合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的方法多用于四肢骨折,它一改西医处理骨折的方法手术和夹板+石膏,而是采用固定和活动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骨折治疗原则。按照这一原则治疗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基本没有并发症,还可以缩短三分之一的疗程,经济而且便利。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使整复、固定、活动、用药等项,规范化后更具有可操作性,打破了各个家族与派别式的门户之见,对中医正骨治疗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由于治疗时不开刀、痛苦小、疗效好、费用低、疗程短等优点,因而被社会所赞许,也被西医同行所认同,并正走向国外。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所建立的一套骨折整复手法,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同时,在国内尚有不少学派的手法别具特色,自成体系,使我国的骨折手法治疗更加丰富充实。这个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在继承正骨疗法中有提高有发展.这也是靠中医思维模式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结合所结出的硕果。目前医学已愈来愈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精神,因此,认真掌握中西医结合的精华,尤其是复位的技术,辨证施治,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中国邮政1976年4月9日发行了T12《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邮票一套4枚,其中(4-3)为中西医结合小夹板治疗骨折,图案描绘了中西医结合采用小夹板治疗骨折的情景。
它一改西医处理骨折的方法(夹板+石膏), 即采用固定和活动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骨折治疗原则。按照这一原则治疗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基本没有并发症,还可以缩短三分之一的疗程,经济而且便利。
(4-4)8分 中西医结合针拨术治疗白内障
白内障是眼内晶状体浑浊的统称,有先天性、老年性、外伤性和继发性等类型,而以老年性较为多见。白内障可引起视力障碍,可导致失明,经手术后有复明希望。在中国古代“金针拨障术”的基础上,整理提高的一种手术方法。手术器械简单,时间短,护理方便。据报道,毛泽东晚年曾患有老年性白内障,由于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已不适合做手术,后经专家采用“金针拨障术”得以治愈。
中西医结合针拨术治疗白内障的方法称为“针拨内障”,是中国医务人员在古代“金针拨障术”的基础上,整理提高的一种手术方法。“金针拨障术”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对白内障眼病施行的一项手术,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白内障患者接受这项手术后,一般都能重见天日。
“金针拨障术”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大师王焘的《外台秘要》(公元752年)一书中。《外台秘要》对白内障治疗方法的描述为“此宜用金蓖决,一针之后,豁然开云而见白日。针讫,宜服大黄九,不宜大泄”。宋代的《龙木论》眼科专著,对于各型白内障(老年性、先天性、外伤性、并发性)的病因、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对白内障眼病的检查、诊断、手术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手术前后的准备、手术方法、术后护理等,也均作了确切的论述,至今仍有指导意义。18世纪,我国的“金针拨障术”已取得相当成熟的经验,眼科学家黄庭镜集前人的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目经大成》一书,这是我国古代眼科学的一本总结性著作,书中将“金针拨障术”的操作方法归纳为审机、点睛、射复、探骊、扰海、卷帘、圆镜、完壁等八个步骤,称为金针拨障术“八法”,其操作步骤,是合乎科学原理的。关于进针的部位,规定在“风轮与外毗相半正中插入”,即是在角膜与外毗之中点,相当于角膜缘外4 – 5毫米处。我国医务工作者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实践,证明这个进针部位是安全区,因为这个部位血管极少,加上这里有较多的睫状肌,手术切开后切口两端的肌肉挛缩,可以压迫血管,使之止血。另一方面,手术后两端的肌肉分开后各自愈合,术后反应较轻。由于针拨术操作时间短,术后愈合快,不需严格卧床,因此深受患者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努力发掘祖国医学经验,实行中西医结合,运用近代科学知识和方法,推动医疗卫生科学迅速发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内障方面,获得了显著成就。现代中医眼科专家唐由之,在“金针拨障术”的研究中,1959年首先提出了将睫状体平部中点作为白内障常规手术切口,改变了该处是“危险区”的说法,已为国内外眼科界承认和应用。1968年起先后设计了针拨套出术、针拨吸出术等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法,并已在临床中得到应用。
为了宣传中国医疗卫生科学取得的突出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976年4月9日发行了T12《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特种邮票一套4枚。其中(4 – 4)为中西医结合针拨术治疗白内障。图案由两个部分组成:左后方描绘了医务人员采用中西医结合针拨术治疗白内障的情景;右前方描绘了患者恢复视觉之后的情景(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