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探求科学经纬脉络

2010年10月14日《新中国治淮六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4枚,志号:2010-24

工程, 2010, 伟大工程, 史上第一或关键贡献, 水利海防, 重大事件

2010年10月14日《新中国治淮六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4枚,志号:2010-24

治理淮河:

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夏朝到北宋时期,淮河从发源地蜿蜒东流,沿岸汇集浉水、汝水、颍水、沙水、淠水、涡水、涣水、汴水、睢水、泗水等支流,经淮阴向东在今响水县云梯关入海。那时的淮河,水系完整,河道深阔,尾闾通畅,经济开发较早。远在公元前21世纪,就有大禹三至桐柏治淮的传说。

指消除淮河灾害,综合利用淮河的治理工作。淮河下游排水不畅,是有名的害河。从1194年至1855年的661年中,淮河流域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268 ,平均2.5年发生一次较大洪水灾害,从1855年至1949的94年中,淮河流域共发生较大洪涝灾害48次,平均1.9年发生一次较大洪涝灾害。最突出的大灾有1866年、1916年、1921年和1931年四次。每次洪水泛滥,常使几十个县、市和上千个城镇沦为汪洋泽国,受灾人口数千万,成千上万的人葬身鱼腹。

正如凤阳花鼓词所唱,是“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穷地方。解放后,毛泽东主席于1951年为治淮题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开始在上游山区修建水库,在中游修建蓄洪工程,在下游扩大水道。 淮河流域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700多座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治淮是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开端。5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淮河治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组织和领导流域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为流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12月9日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开工仪式在高邮市举行。

(1950年)淮河流域,因洪水特大,造成严重水灾,豫皖境内受灾面积,约略估计达四千余万亩,灾民一千三百万人。遵照毛主席根治淮河的指示,由水利部召集华东区与中南区水利部,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及河南、皖北、苏北三省区负责干部,分析水情,反复研讨,拟定治理淮河方针及一九五一年应办的工程, 经向本院汇报后, 决定如下:

关于治理淮河的方针,应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上游应筹建水库,普遍推行水土保持,以拦蓄洪水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目前则应一方面尽量利用山谷及洼地拦蓄洪水,一方面在照顾中下游的原则下,进行适当的防洪与疏浚。中游蓄泄并重,按照最大洪水来量,一方面利用湖泊洼地,拦蓄干支洪水,一方面整理河槽,承泄拦蓄以外的全部洪水。下游开辟入海水道,以利宣泄,同时巩固运河堤防,以策安全。洪泽湖仍作为中下游调节水量之用。淮河流域,内涝成灾,亦至严重,应同时注意防止,并列为今冬明春施工重点之一,首先保障明年(1951年)的麦收。为确保豫皖苏三省的安全,上述各项工程的设计施工,与先后缓急,均须作到互相配合,互相照顾。因此上中游蓄洪工程,应就技术与准备的可能,尽速举办,并争取增加蓄洪容量。下游入海水道,应早日完成选线设计,并根据长远利益,研究确定入江入海流量之分配,以避免临时性工程中发生不必要的浪费。关于干支各河洪水流量之估计,亦应继续搜集资料,进行更为精确的推算,以求各项工程的经济与安全。

为加强统一领导,贯彻治淮方针,应加强治淮机构,以现有淮河水利工程总局为基础, 成立治淮委员会, 由华东、中南两军政委员会及有关省、区人民政府指派代表参加,统一领导治淮工作,主任、副主任及委员人选由政务院任命,下分设河南、皖北、苏北三省、区治淮指挥部。另设上、中、下游三工程局,分别参加各指挥部为其组成部分。

南湾水库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

淮河入海水道

南四湖二级坝水利枢纽

 

中国邮政定于2010年10月14日发行《新中国治淮六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4枚。详情如下:
志号:2010-24
图序    图名          面值
(4-1)J  南湾水库        1.20元
(4-2)J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   1.20元
(4-3)J  淮河入海水道      1.20元
(4-4)J  南四湖二级坝水利枢纽  1.20元
邮票规格:50×30毫米
齿孔度数:13度
整张枚数:16枚
整张规格:240×150毫米
版别:胶印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
设计者:张石奇
摄影者:郑泰森、孟宪玉、缪宜江、韩茂林
印制厂: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

  • 工程
  • 21世纪
  • 中国 淮河
  • 纪念邮票
  • 纪念邮票
  • 20101014
  • 版权所有, 部分说明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谬误或侵权,请与我方联系

我们提供藏品数字版本服务,如需学术交流,敬请垂询

友情链接:静远嘲风 图研素材站

凿空科普博物网 HISTORY OF SCIENCE MUSEUM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04529号-9     

Privacy Policy / Terms of Use